找到相关内容11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南岳慧思---双开定慧(2)

    不动。乃至失命心不悔。尔时禅定。转名羼提波罗蜜。菩萨行是甚深禅定。于一切圣行。以法忍故。心无所著。禅定即是羼提波罗蜜。复次菩萨。学四念处时。获得四禅。复作是念。我于身念处。未得如意神通。受念处未获宿命神通。修心念处。未获他心智。不知十方凡圣心故。修法念处时。如是思惟。我今未获漏尽神通。修身念处。观一切色。亦未得清净天眼。于受念处。未证因缘业报垢净神通。于心念处。未得众生语言三昧。作是念已。勤精进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2267187.html
  • 七道修行的检证程序:七觉支

    活动。身念处是分分秒秒都不错过地警觉自身从脚到头的生理(四大)状况,及行立坐卧、屈伸俯仰、语默动静。它的成就目标是时时放松、不紧张的生理状况及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此时此刻做什么。受念处是分分秒秒注意自己的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252809.html
  • 四谛三十七道品修行纲领

    )、火(体温冷热)、   风(呼吸脉搏快慢)。专意呼吸,能使人入甚深禅定。观四大则四大皆空。   受念处(内观逆顺习气之苦乐感受):由六根六识的趋避观习气好恶,逆习气则苦,顺习气则乐;由六境好恶...

    张大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252810.html
  • 如何选择目标

    受念处中,它的范围包含剧痛甚至初学者所不能察觉到的不苦不乐受。心念处从嗔恨心至禅那。 有些修禅者可能较注重于某一种念处,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该念处比较适合他们的性格。在经论中也建议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1053268.html
  • 浅论“四念处”的修持

    一旦死去,四大分离,钱财妆扮又能起什么作用?我们要时时观身不净,自然而然地消除贪爱的无数烦恼的生起,安住在一个境界上,就可以对治第一个妄见了。  二、受念处——观受是苦。我们的受用是真的很快乐吗?受是...

    郭 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51753994.html
  • 谈以七觉支修断五盖

    些净处。   二者受念处:观受是苦,乐从苦因缘生又生苦乐。   三者心念处:观心无常,念念生灭,无常住之时。   四者法念处:观法无我,法无自性。   若行者用此四念处修习,思惟其义,末起念觉分的...

    许智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2465912.html
  • 身、受、心、法——四个察觉的对象(2)

    不觉,该如何是好呢?  这就要讲四念处和“苦谛”的关系了。  人在苦中而不觉苦,是因为对四念处(身、受、心、法)中的第二项)——即“受念处”——没有修好而充分了知的缘故。  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“钝”,或感觉不敏锐,佛法修得好的人,感觉是十分敏锐的。敏锐意味着对事情的状况了知清楚而不糊涂。  佛在《念处经》中对“受念处”有清楚的说明:  比丘当如何在生活中观察感受?在此,比丘们!当一个比丘感受到一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2767728.html
  • 与佛同在

    行处明觉、无痴明觉)。至于受念处与心念处、法念处,同样亦须于日常生活中持续地保持明觉。四念处的修习,藉由粗的动作觉知到心念状态的觉察都要能掌握,之后进而对于由感官缘尘境而生起的烦恼,都要能完整地觉知它...

    果常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1378551.html
  • 世尊为五此丘说四谛八正道

    水无解脱,离此二边,乃为中道。”在“长含游行绳”中佛告阿难“自依止,法依止,莫异依止。”教导弟子们自己依法修行。经中接着说:“依四念处行”。(四念处又名四念住,就是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、法念处。身念处是观身不净;受念处是观受是苦;心念处是观心无常,法念处是观法无我。)四念处也郎八正道中的正念的内容。罗无虚居士把缘起中道,列为理性方面的中道。将“正精进”阐明不堕二边(例如苦、乐)的修行态度称为实践...

    罗无虚讲 蔡惠玥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0167827.html
  • 身、受、心、法——四个察觉的对象(1)

    行进、站立、坐、卧、语、默,在所有的这些行动上,他皆当充分明了觉知。他当如此地对身体的行动明了觉知。  “受念处”包括我们心中一切时中的感受、感觉。如有观愉的感受,则当知有欢愉的感受。如心中有不愉快的...应当下了知。这就是受念处的大要。  佛在《杂阿含经》中有如下的开示:  佛告阿难:“善哉!善哉!应如是学四念处,善系心住,知前后升降。”  由此可知佛要修行人在修行四念处时,不只是对时间上任何一个点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2667727.html